清朝皇帝忙恋爱,明朝皇帝重家庭,

今年的剧集市场,历史剧的存在感一直十分的稀薄,直到4月,陈宝国、冯绍峰、成毅主演的《山河月明》上线,才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生活化、有烟火气的明初历史画卷。

在清朝题材难以摆脱同质化窠臼,已经让观众开始审美疲劳后,影视剧制作团队把一部分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明朝剧”和“清朝剧”有哪些不同?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些不同?

史料、网文双双加持,占据影视市场“半壁江山”

一般来说,古装剧可以简单的分为虚构时空背景的“架空剧”,和落地真实朝代的“历史剧”。

关于历史剧,在我国观众基础最雄厚,能占据半壁江山的,非清朝莫属。而清宫剧多年来在电视剧市场中的蓬勃发展,少不了“宫斗”和“玛丽苏古偶”这两个关键词。纵观历史朝代百花齐放的影视内容,为何独独是清代背景的作品会与这两个题材捆绑的如此紧密?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宫斗剧。从《金枝欲孽》到《甄嬛传》再到《延禧攻略》《如懿传》,宫斗题材的每一个重要发展节点,都少不了清宫剧的影子。

第一,清朝作为距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相比其它朝代,有着详实的记载史料,还有很多民间口口相传绵延至今的野史,这些内容都是影视创作者绝佳的取材对象。

以乾隆的乌拉那拉氏皇后为例,她莫名其妙断发,并与乾隆决裂的故事充满着戏剧性,非常适合大开脑洞,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解析和阐释。这也是她能够在《如懿传》与《延禧攻略》中成为主角的原因。

第二,清朝作为一个十分成熟,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对后宫的管束与压迫也到达了巅峰,每升一级要靠老老实实熬年份,几乎不会有越级的情况出现,这种对人性极端压抑的环境,很容易滋生向上攀爬的欲望,所以也特别适合代入人心诡诈、互相倾轧的宫斗故事。

说完宫斗剧,我们再来看看古偶言情剧。从《宮锁心玉》《步步惊心》到《独步天下》再到《梦回》,从皇太极到乾隆,清朝知名度比较高的皇帝每个都在荧幕上谈了不止一次恋爱。

这些皇帝之所以能够被塑造成女性用户的恋爱幻想对象,承包“古装霸总”的角色,是因为他们在史料中的形象就非常有人格魅力和戏剧张力,是典型的“杰克苏男主”。

以经常出场的“雍正”为例,他既有不辞辛劳、勤政为民的一面,也有精于权术、阴狠果决的一面。特别是伴随着“九子夺嫡”“这一著名的历史背景,既有了权力与感情的撕扯,增加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又有足够多的历史人物套在“N个男主都爱我”的玛丽苏故事中,除了雍正,温润如玉却不受偏爱的八爷胤禩,潇洒肆意、侠肝义胆的十三爷胤祥都有死忠粉和做男主的机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背景宫斗剧和古偶剧的出现,和大量的经典网文IP息息相关。上世纪80、90年代,港台曾掀起过一波戏说清史的风潮,如《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等,在娱乐产品匮乏的年代迅速火便两岸三地,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

初代网文作者们几乎都是看着这些电视剧长大的,所以势必会影响她们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取向,《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的原著小说,就曾经被网友称为“清穿三座大山”,引领了一代网络小说的审美风潮,影视化之后,这种风潮又被顺理成章的带入了电视剧市场。

亲情互动引发共鸣,历史剧迭代后如何定位?

随着政策的不断收紧,和观众审美的日趋升级。清宫剧虽然仍有潜力可挖掘,但也确实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市场和创作者们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其它素材库。明朝,就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相比于清朝剧的“宫斗化”和“古偶化”,明朝背景剧很难按图索骥,首先,明朝为防外戚专权,妃子大多出身地位不高,在历史上有存在感的更不多,没有什么宫斗的氛围。其次,明朝广为人知的皇帝也就那么几位,且人设相对而言毁誉参半,不太“梦幻”,很难代入“玛丽苏”。

基于这两点,近年来播出的明朝剧选择了一个独特的突破口,那就是“家庭关系”,凸显帝王人性化的一面,其中原因何在呢?

第一,基于知名度,明朝剧大多数聚焦的是以朱棣为核心,从朱元璋到朱瞻基之间的几位皇帝,在叔侄阋墙的“靖难之变”的背景下,朱家祖孙几代的亲情关系有着充分的可探索、可延展的地方,家事国事融为一体,以小见大,是一种非常讨巧的表达方式。

第二,众所周知,历史上朱元璋乞丐出身,自带草莽气息,把他和后代子孙之间的家庭关系普通百姓化,从逻辑上讲也是说的通的,并没有违和感。

年播出的《大明风华》,虽然以汤唯饰演的孙皇后孙若微串起了整个故事线索,但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之间接地气的“搞笑日常”。

朱棣既是强权的帝王,也有抹不去的恐惧,担心儿子们步自己杀戮的后尘,太子表面唯唯诺诺,宅心仁厚,实则内心通透,朱瞻基从小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养成了深不可测的性格,警惕心极强。他们之间既有亲情的温暖,又有利益的博弈,互相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山河月明》也无独有偶的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朱元璋、朱棣、朱标、马皇后四人,父子、夫妻间的相处日常。

在剧中,朱元璋比起皇帝,更像一个温情的丈夫和护犊子的大家长,对马皇后,他一口一个“婆娘”,两人之间的氛围和民间夫妻别无二致。

对儿子,他则会抽出时间偷偷的去看他们上课,既心疼他们被教书先生打手板,又骄傲于他们学业的进步,十分有人情味的一面展露无遗。

这种创作模式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家庭”为切入点,主打合家欢、烟火气的叙事角度,可以最大程度的消解帝王权威,冲淡历史故事本身的距离感,激发观众的共情心理,也符合电视剧本身自带的客厅文化属性。

但是,从清朝剧的“宫斗化”“古偶化”,到明朝剧的“家庭化”,历史题材真的在几番迭代后,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吗?目前看来,形式并不乐观。

无论是《大明风华》还是《山河月明》,虽然在内容品质上,它们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地方,却都面临着历史剧政策性“去偶像化”后找不准定位的尴尬境遇,口碑上也是毁誉参半。

这也是当下历史剧面临的普遍问题,比娱乐性,架空古装剧更能放开手脚,颠覆传统严肃剧情随意戏谑解构,动辄被观众指控“不尊重史实”的历史剧并没有优势。

如果走严肃复杂的正剧路线,那对创作者的知识储备,对敏感话题的把控都是巨大的考验,投入成本高不说,观剧上也有着一定的门槛,未必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性价比极低。

总体而言,历史剧在经过政策管控、市场调节后,还在努力寻找“回暖”的具体操作方案,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娱乐属性,讲出人人都能接受的好故事,是当下每个创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