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笛历史与小说欧阳健的《历史小说史》一书提出,历史和小说是从“同源同体”发展到“同源异体”。历史小说的成形,一般认为是在宋元时期。在鲁迅先生看来,“讲史”是讲历史上的事情及名人传记等,这就是后来历史小说之起源。郑振铎先生在《宋元话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一文中也说,“在很早的讲史里,讲述者多半是牵引历史以拍合于野语村谈的。故往往荒唐怪诞之事百出”。宋元时期的讲史,逐渐不再是“补正史之阙”,更多开始迎合市民的口味。只是相较于神怪志异、世情等小说,历史小说因为有史书作为参照,容易被诟病与史实不符,而这正是历史小说的特殊性。真实与虚构,从一开始就成为这个小说门类讨论最多的话题。明清时期历史小说蔚为大观,尤其以历史演义系列为主,《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西汉演义》等名著经过无数次重编、修订逐渐形成传世定本,而“演义”二字也体现出这一时期历史小说的旨趣:依史以演之,推演而作之。例如,对《三国演义》,明代高儒所撰《百川书志》评价其“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晚清“小说界革命”让小说这一文类由边缘进入文学界中心地位。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设置了“历史小说”栏目。他认为,“盖读正史则易生厌,读演义则易生感……故本社同志,宁注精力于演义,以恢奇俶诡之笔,代庄严典重之文”,倡导用通俗笔法来开启民智。当时的吴趼人、黄小佩等创作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小说,吴趼人主张“不可过涉虚诞,与正史相刺谬”。虽然,历史小说的功能不再是早先的“补正史之阙”,但不与正史相违背仍是历史小说创作的基调。可以看到,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无论作为纯文学还是作为通俗文学,历史小说都有其代表作品。而对于有些历史小说到底属于纯文学领域还是通俗文学领域,也曾引发过热烈的讨论。比如,创作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的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他的写作被认为是“将纯文学的追求与通俗文学的手法结合起来”。而这一评价,或许也同样适用于马伯庸的历史小说。继《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之后,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不久前又被改编成热门影视剧。他的《长安的荔枝》《大医》《太白金星有点烦》也相继在中国当代文学代表性刊物《收获》杂志上刊登。而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则是由网络论坛上《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写作开始的,那时,也正是中国网络历史小说创作的萌芽期。用评论家李伟长的话来说,“马伯庸的位置就在那儿,往前一步是纯文学,往后一步可能就是网络文学”。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也是通俗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与新变汤哲声主编的《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与网络小说》一书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与网络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该书详细介绍了网络历史小说的发展概况和类型特征。网络历史小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历史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和中国香港作家黄易的历史小说《寻秦记》在各大论坛网站上被纷纷转载,成为无数网络作家的灵感来源,穿越与历史的结合成为一种流行的组合模式,打开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局面。网络历史小说最主要的三种类型也基本形成:第一种,写实型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马伯庸的不少作品也可以归于此类。写实型历史小说基本遵循正史,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历史细节的处理有理有据,这一类小说往往带有一些历史知识的普及作用,与传统历史小说本质相差并不大。但因为网络媒介属性,语言风格更加通俗口语化。连载的创作形式以及与网友的互动,也让它与讲史说书的历史小说传统遥相呼应。第二种,架空型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西北苍狼的《异域人生》、猫腻的《庆余年》、海宴的《琅琊榜》等。这类小说创造新世界的社会架构、行业分工、伦理关系、道德形态,虽然需要不同历史原型作为依托,却完全摆脱了真实历史的束缚,成为许多作者热衷的类型。第三种,穿越型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中华杨的《异时空—中华再起》、阿越的《新宋》、酒徒的《明》、桐华的《步步惊心》等。这一类型历史小说逐渐成为网络历史小说的主流。历史在此类型小说中成为一种叙事工具或者说叙事结构,用以给读者营造一个熟悉的故事背景和历史人物,同时借穿越这一形式又可以回避历史细节的真实性,不受史实的框范,释放作者的想象力。穿越历史小说在网络小说题材中占比非常大,细分类型也非常多。穿越历史小说的创作核心还是欲望机制,大部分作品是为了实现个体的欲望,通过穿越历史带着现代人的“后见之明”登上人生巅峰,在事业和情感上得到现实世界难以获得的满足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获得一种情绪体验。穿越历史小说的丰富性还表现为穿越者身份的多样化,帝王将相、平头百姓、三教九流,通过大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将历史这幅画卷的角角落落徐徐展开。而穿越者历史与现代的双重视野,既能成为故事爽感的来源,也能触发读者深层的历史反思。真实与虚构历史与小说从“同源同体”发展到“同源异体”,当小说不再作为“补正史之阙”,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但历史小说这一门类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难以绕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即便是网络历史小说,只要涉及真实的朝代和历史人物,作者就免不了要回应读者对于历史细节的审视与批评。因此,很多作者为了回避这些问题,开文之初就声明自己架空历史,或者干脆模糊历史背景。按照文学作品的类型来看,历史小说往往被划分为现实型文学,历史小说的创作者基本在遵循史实的前提下发挥想象和进行虚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书写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例如,面对“历史小说里,什么样的虚构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提问,马伯庸的观点是:历史小说像一个三明治。最底下一层是当时社会的生活细节、社会规则。比如说当时的人出行要用马车、牛车,炒菜用的是什么样的食材,我不可能写汉代的人吃西红柿炒鸡蛋(注:西红柿在明朝传入中国),这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细节。最上一层是历史大事,比如说汉朝取代了秦朝,这个事情不能去更改,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在两层中间就给了作者一个可以合理想象的空间。这种虚构是合理的,合的理指的就是历史的逻辑。这件事情可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但它符合当时发生的条件和前提。网络历史小说则更多的是理想型文学。有学者对于网络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做出过评价:“进入网络时代,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内涵,从力求穿透性的‘客观真实’变成了追求娱乐满足的‘欲望真实’。”不过,当作家过度迎合市场和读者时,往往容易随波逐流,作品难免千篇一律,这也是通俗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弊病。(胡笛)来源:解放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