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与文学

彭洋医生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581953.html

DOI:10./j.cnki.51-/i..02.

对文学读者和研究者而言,《三体》带来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三体》的巨大影响力几乎超越了同时期当代中国的所有文学作品。在近年公布的年度中国作家版税排行榜上,《三体》之后没有出版过重要作品的刘慈欣始终排名第一。根据刘慈欣一部不太出名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成为了华语电影历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之一。《三体》热不仅未现消退之势,反而越烧越烈;另一方面,在部分读者眼中,作为一部小说的《三体》,却并不是一部足够好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刻板,“结构”也差,尤其是主要人物扁平单薄、苍白无神,不是有血肉灵魂的“有情”人,而是承担特定叙事功能的脸谱化工具,用于呈现作者的抽象理念。小说的“文笔”也受到批评,在文青聚集的“豆瓣”上,有读者甚至吐槽《三体》只有“《故事会》的水平”,所谓的“三体”其实“是故事会体、知音体和小学生作文选体。”有批评者干脆认为刘慈欣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本无法承载他的想法。即使是一些《三体》的拥趸,也会附和这种“文学评论”,如《三体中的物理学》的作者、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教授也说:“我和不少人的看法类似,认为《三体》明显的不足地方在文学性以及人物塑造。”

不过刘慈欣似乎并不太在乎——至少看起来不太在乎这种来自“文学界”的批评。每当论述起自己成长为科幻作家的路径时,刘慈欣都会强调自己出身于正统的“科幻迷”而非“文学迷”。他声称自己的养分来自儒勒·凡尔纳、阿瑟·克拉克、海因莱茵和阿西莫夫这些科幻作家,他说自己对文学漠不关心。——“我从来没有对文学产生过兴趣,直到现在。”显然,刘慈欣对《三体》的定义,并不在我们熟悉的“文学”内展开,用刘慈欣的朋友姚海军的话来说,刘慈欣“要把科幻从文学中剥离出来,认为科幻不是文学。”

尽管姚海军认为刘慈欣有意“说得很极端”的话并不可信,但将刘慈欣对“文学”的蔑视或抗拒仅仅理解为他对不怀好意的文学批评的“回怼”乃至“意气用事”显然简化了问题。因为刘慈欣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陈述过自己的文学理解:

人们现在其实有一种错觉,就觉得,好像我们现在这个“主流文学”是文学的常态,文学是要去反映社会、反映人性,现实主义。但是,你把整个人类五千年的文学史看一看,你会很惊讶地发现,百分之九十的人类文学史那都是幻想文学,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是很近才出现的,具体来说,也就是在欧洲的那个启蒙运动以后,甚至,在工业革命之前、文艺复兴之后的那么一段时间,大概就二三百年的时间,这二三百年之外的所有的人类文学其实都是幻想文学,不是奇幻就是魔幻再有就是神话,是这类东西。你到上古时代或是古代去找现实主义的文学,还真不容易找到,所以说,这个不是文学的常态。……文学如果只局限于“人”这么一个狭窄的范畴,而不把人和更大的世界的关系进行描写,那肯定是有缺憾的。当然,现实主义文学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作为文学评论界和研究文学的学术界,你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