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的老人过生有三寿啥意思哪三

导读:俗话说,“五福寿为先”,“寿”作为“五福”之首,自古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们对寿的崇拜和敬仰也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传承下来。

比如在许多名胜古迹中,有关“寿”字的石刻碑匾随处可见;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喜欢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向老人表达祝福和敬意。

当人们谈到一个人是否富贵有福时,更少不了要看他是否能够长命百岁,是否有福享受。因此寿成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过“寿”,也无疑成为老人生命中最美好和喜庆的时刻。

那么老话说“老人过生有三寿”,这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一、“老人过生有三寿”的意思

过寿是一项相当古老的传统,早在东汉时候,民间就有祭祀寿星,祈求长寿的活动。按照我国传统,在六十岁之前叫过生日,或称为“庆生”,意思是子女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到了六十岁,人们过生日才可以称之为“过寿”。

关于“过寿”有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人只要活到六十岁,就被认为是无用之人。到了这一天,家中儿女就会请来很多亲朋好友,杀老人待客。

有户人家有弟兄三人。他们的父亲也活到了六十岁。这一天,父亲想到自己即将离世,而家中的房顶多处漏雨却还没有来得及修缮,他怕自己走后,儿子们会受到风雨的侵袭,便带着材料爬上房顶去修补。

三兄弟眼见家中已来了很多客人,却独独不见父亲,他们就四下去找,这才发现父亲正弓着腰替他们修补漏雨的房顶。

老大与老二就赶忙催他下来,父亲说:“我把房顶补好后就马上下来!”

老三仰头看着父亲的满头白发,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地养活他们长大,临死前还在替他们考虑,而自己却磨刀赫赫准备杀他,不觉心中一酸,对大哥、二哥说:

“哥哥呀,谁说人满六十就没用,你们看父亲不是还能上房顶补漏嘛!要不我们今天就杀只猪来给父亲庆生,让父亲活下去,他能活到哪天就算哪天,好不好?”

两个哥哥想了想,觉得弟弟的话很有道理,都点头同意。然后他们又对客人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他们便杀猪给父亲庆生。

当然古人说的“庆生”并不是指过生日,而是指“过寿”,且“逢十为大寿”,再往上又区分为上中下“三寿”。古籍名著《周礼》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岁则为上寿。”

这也就是说,只有超过六十岁的人才有资格用“寿”字,且有三次特别的“寿”,即上寿、中寿、下寿!

二、古人的“三寿”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关于上中下“三寿”的由来,古人的解释是:“百二十者应天,大历一岁竟终天地界也。八十者应阴阳,分别八偶等应地,分别应地,分别万物,死者去,生者留。六十者应中和气,得六月遁卦。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会也。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

古人认为人的寿命是“承负”灾责的一种体现方式,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子孙产生影响。如果先人有过失,不仅会让自己减寿,还会累及后人的寿命,所以人们的今世祸福都是先人行为造成的结果。

简单说就是,人原本可以活到60岁,如果超过了60岁,就是做善的乐果;如果活不到60岁,就是做恶的苦果!

古人的这种人生观目的是在止恶扬善,发扬人性中美好的本性。但古人关于寿命的这种观念却有一定的宿命论,因为寿命并不是先天和无法改变的。

我们都知道,影响寿命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均衡的营养和发达的医疗水平!

而古人缺乏营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缺钙,缺钙的后果就是过早的骨质疏松,早早地失去劳动能力,寿命也不会很长,在余华小说《活着》中,福贵的爸爸就是个例子,他去上厕所,一时蹲不住,摔倒导致了脑溢血死亡。

寿命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医疗水平,古人面临的条件之差就不言而喻了。比如在古代致死率极高的流感、疟疾、伤寒等各种疾病,在今天我们都可以治愈!

所以古人的寿命自然是要远远低于我们现代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把寿星的数量和寿命的长度,不断推向了新的高度,让很多老人实现了过“三寿”的愿望!

比如年曾发布过一个“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其中新疆疏勒县阿丽米罕·色依提岁、新疆疏附县迪拉热姆罕·苏力坦岁、新疆叶尔羌河畔图如普·艾麦提岁、湘西古镇凤凰城田龙玉岁、云南贡山县打兰弯岁、广西巴马黄乜依岁、四川付素清岁、安徽谢运贵岁等!

同时,美国学者海弗利克研究发现,人体由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经过50次左右停止分裂然后细胞死亡。所以从这个界限推算,人的生理性死亡应为岁。

科学家蒲丰也提出“寿命系数”,他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应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年,其寿命极限是~岁!

所以古人关于“三寿”的定义已经远远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中寿、上寿的年龄区间,就需要往上调整,甚至可以将上寿调整到一百一、一百二,这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此可见,祝寿的时候,若我们再说“长命百岁”,显然已经不够了。

结语:

生活中,人们对“三寿”的重视,既是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珍视,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

它引导人们要尊敬老人,尊重生命,珍爱生活,倡导人们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地对待生命,实现人生“三寿”的美好愿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