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几百年来,可以说家喻户晓,在小说中有两个神一般的人物,诸葛亮和关羽,诸葛亮原是襄阳一农民,后被水镜先生司马徽举荐给了刘备,刘备不畏严寒“三顾茅庐”终于清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这一年,诸葛亮二十六岁,刘备四十六岁。
之后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由此得出结论,诸葛亮未出山便知三分天下。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两代君王二十多年,直到五十四岁病逝于五丈原的军营之中,诸葛亮这才算结束自己悲壮的一生,人们用八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贯中在自己的小说中,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欲擒故纵”“围魏救赵”诸葛亮吊孝,甚至“借尸还魂”死去的诸葛亮吓退了活着的司马懿。这简直越说越神。其实在正史中,好多计策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只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美化诸葛亮移花接木罢了。
先说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首先说这个草船借箭,因为这个太深入人心了,都编入小学生课本里去了。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都知道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实是大错特错,历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东吴的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十八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
话说孙权的这场“借箭”也并非有预谋的,只是临场发挥的策略而已。从三国以后,再到明朝《三国演义》成书几百年来干锤百炼,草船借箭这一事是诸葛亮所为,在人们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再说当时的历史状况,诸葛亮这十万支箭可不是小数目,那就不用打仗了,在中国古代战争,箭只的消耗量是十分惊人的,穷国根本打不起,历史上著名的李陵战匈奴,一日五十万矢皆尽。所以说,曹操这么睿智的人,根本不会再没弄清楚虚实的情况下傻到送给孔明十万支箭。
周瑜并非被诸葛亮气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小说中有一个很精彩的桥段《诸葛亮吊孝》话说诸葛亮把周瑜气的吐血,回家没几天就死绝身亡,这时候,诸葛亮竟然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大业,带着赵云前去吊唁周瑜。诸葛亮到了吴国,所有人眼见诸葛亮到来都剑拔弩张,怒不可遏。但是诸葛亮面对周瑜却声泪俱下,几尽痛哭失声。在场所有的人都被他的哭声感动了,诸葛亮的计划成功。
然而真实历史并非这样,周瑜出生于公元年,三十六岁去世,那个时候诸葛亮才三十岁,仅仅跟着刘备才两三年的时间,刘备封他的官职,其实就是一个管仓库的官儿,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见过周瑜,周瑜17岁统领东吴水军。那能力绝不是盖的。
周瑜年少之时,他便送钱送粮,资助孙策,一起攻打江东,他同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孙策去世以后,周瑜面对比自己年轻的孙权,他极为恭敬,凡事都听孙权的决断,周瑜为人谦和,而且十分懂得音律。
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典故那就是“曲有误,周郎顾”即便是周瑜喝醉了,他还能听得出有人,哪首曲子,那一段弹错了还能够清晰的指出来,就是这么一位能人强将,作者为了抬高诸葛亮而把周瑜写成了忌贤妒能的小人“既生瑜,何生亮”几百年来,一直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