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金然
眼看“轩岚诺”台风步步逼近,但大风大雨,也挡不住如潮的读者。
9月4日下午,作家马伯庸的新书签售会在庆春购书中心举行,这次他带来了全新长篇历史小说《大医·破晓篇》,讲述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故事。
走进现场,就能感受到杭州人民的热情,有人为了内场席位早早等候签到,有人干脆拿着新书直接在签名区排起了队,更多人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听马亲王分享那段乱世中的医者传奇。
在马伯庸轻松幽默的开场下,台下气氛很是热烈。
有位小姐姐是替男朋友来催更的,说他曾为了马伯庸的文笔跟人辩论一晚上。
没想到马伯庸机智反问,“你确定男朋友到底是爱你多一点还是爱我多一点”,现场爆笑,小姐姐也笑着摇头,原来自己才是“多余”的那个。
今天还有网友将拍戏路透中的马伯骞误认为是马伯庸:“导演有点厉害,连马伯庸看着都好看很多。”
马伯庸立马晒出杭州签售会现场图,“特此证明,没有进组。”
作为一名高产创作者,马伯庸创作了《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等一系列大开脑洞的作品,且都被相继影视化改编,这次的新书《大医》有什么不同呢?
在签售会开始前,马伯庸接受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的专访。
时间倒回到年,马医院职工文化讲座,一座建于年的哈佛楼(医院门诊楼)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发现史馆里的诸多历史文献和文物,都能勾连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
医院是中国医院,在清末的大变局时代,他们多次组织队伍参与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等抗疫救灾活动。
马伯庸很兴奋,医院的视角,就能串起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但创作这个题材,不光要熟知近现代史,还必须熟知上海城市发展史,甚至得精通医学。
年,马伯庸正式开始了历时一年半的前期调研,翻遍了各种学术文库和图书馆,走访了很多老医生和老专家,还医院的旧档案库。
直到年12月31日才正式动笔,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写完。
最后,他以三个主人公为主线——在日俄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方三响、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孙希、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姚英子,讲述他们同时踏医院后,沉浮跌宕的医海生涯。
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基本上就是哪里有疫情、灾害、战争,就要去哪里救死扶伤。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又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在动笔两个月后,全球进入了疫情时代,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马伯庸一度想放弃这个项目,怕被人误解是蹭热度。但随着写作和调研的深入,他发现当下疫情的种种现象,其实与当年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那个时代,中国多次面临深重的公共健康危机,比现在的环境恶劣十倍百倍都不止,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下,许多白衣侠士挺身而出,身先士卒,义无反顾,我觉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
而疫情期间,我们的医护人员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冲到最危险的疫区,穿着防护服就开始干。
这种‘苍生大医’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
也因为亲身经历过疫情,才能让马伯庸真正理解发生的一切,而不是将文献里的故事当成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去处理。
其实相比马伯庸之前可看性极高的作品,《大医》的“近代”和“医疗”两个属性都比较冷门,但他觉得,一个作家不能天天想着什么是市场畅销的,这样很容易重复自己,也容易把自己的电都放光,还是要有一些社会责任感,尤其在疫情期间,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批人,知道他们的情怀、功绩和做出的牺牲。
从古推今,反过来,写作让马伯庸对当下医护人员的处境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