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p3v5khu/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号称礼仪之邦,能够赢得这样的声誉,若是要论功行赏的话,个人以为,古人的占比恐怕要比我们今人大得多。其中很大的一笔功劳,估计又得记在儒家的名下。不管我们对儒家学说持何种态度,都还是需要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除非我们不要历史了。翻阅儒家的任何一部经典,都少不了与“礼”有关的内容。儒家学说既然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那么它对“礼”所作的阐述,自然也要独步天下,更何况这对封建君主们来说,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虽是个讲礼的人,但他也曾骂过人。事见《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注家将“夷”解释为“踞”,即蹲、坐的意思。古汉语有一个名词叫做“箕踞”,指人在坐着的时候将两腿分开,呈八字形。这属于失礼的举止。俟,就是等待的意思。这段话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大致为:“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李泽厚《论语今读》)原壤是个什么人呢?他是鲁国人,相传是周文王的后代,属于贵族阶层,跟孔子从小就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二人算是“发小”。孔子如此对待这位“发小”,是有原因的。别的不说,单说原壤为母亲治丧这件事。因为是“发小”,他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去帮助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大声唱歌。孔子假装没看见,隐忍未发。随行的人却不堪入目,要求孔子离开。孔子却说,无论如何,亲总是亲,故总是故,看在老交情的份上,还是应该帮他将丧事料理完毕。介绍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妨就来讨论一下,孔子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算不算一句骂人的话。这句话,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知道了。跟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一样,小时候我也是把它作为一个兵器,一旦将某个上了年岁的人纳入“缺德”之类,便在背地里将它送给那个人。长大之后自然刀枪入库,也未去求甚解。孔子雕像如今,在网络留言里面,时不时看见有人留下这句话,大多也是针对一些上了年纪有争议的名人。看见这样的文字,心中常有怦然一动的感觉,并非替挨骂的人鸣不平,而是猜想骂人的人,应该跟我当初的年纪差不多。网上骂人,虽说挨骂者是可以看见的,但他又不知骂者为谁,这其实跟我们小时候在背地里骂人,情况差不多。只是感叹互联网真是个精灵。“老而不死是为贼”,这究竟算不算一句骂人的话呢?个人的理解,当然得算。只是将孔子说这句话的语境考虑进去,也并非什么特别刻薄的话,更不是脏话。人家是一对儿时的朋友,从为母亲治丧这件事来看,原壤也确实过于疏狂了一些,孔子如此责骂他,似乎在应验“打是亲、骂是爱”那句俗语。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准确,有一次我特地下载了几篇文章,都是专门研究这句话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这里面的学问深得很。跟我属于想当然完全不同,写文章的人钻研得很深,将它上升到了思想文化的高度,再加上还有考据的功底,看得我如坠云雾之中。目的没有达到,心中颇不以为然,觉得这样做学问,简直就是让任何事情,最后都归于众说纷纭,不明不白。前不久偶尔撞进了一个讨论儒学的帖子,跟我这里门可罗雀大相径庭,那里面热闹非常。留意了一下,如果有个人为儒家学说做了几句辩护,后面必然有几个持反对态度的人紧跟,留言用词极为尖锐,其中“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居然具备了现代化的“导弹”功能,落回到说话人孔子自己的头上。曲阜孔林这个见闻让我意识到,自己此前对那些学者著述的看法,可能比较浅薄。用孔子自己说的话来排遣他的人,固然未必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他们这种做法的后面,显然如那几位学者所言,是带有思想文化方面色彩的。说白了,他们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儒家文化的严重否定。还有一个细节。发帖的人在自己所写的文字当中,似乎是想为孔子说话,可对于后面的评论,他却是一律都赞同。这倒也能理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唉,这又是孔门说的话了!这篇短文写完了。我自己知道没有说清楚,我也说不清楚。糊涂人写糊涂文章。有道是,难得糊涂。这种困惑,让我决定将作文的思路调整一下,在接下来的“礼节篇”内减少故事类型的内容,介绍一些古代的具体礼仪知识,或可为大家阅读历史小说或观看古典题材的影视作品,提供一点场外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