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炎扬州评话发展史古代小说研究

内容简介该书在勾勒扬州评话史的材料线索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扬州评话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审美经验。在中国经济文化演变背景下考察扬州文化,在中国文艺发展史背景下考察扬州文艺,在新的文艺观念指导下认识扬州评话的价值,它不仅仅只是地方曲艺品种,它以平民形式、平民趣味、丰硕成果、实力雄厚的表演队伍,比较完善的消费市场,相当珍贵的小说文本和研究资料等等,成为平民文艺和平民文学再兴的重要代表。该书确定了扬州评话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音特点,围绕鲁迅提出的平民文学观念,发掘扬州评话最大的特色在于平民特色。正因为平民文学的特性,扬州评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历史演义类书目很发达,以富于平民意识和平民趣味的眼光讲述历史人物经历、审视历史事件。作者不以政治历史分期为界划分扬州评话的发展分期,而注重评话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书目失传,有的却经受了考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提高。同时,该书在梳理评话发展史的过程中对代表人物(柳敬亭等)、代表书目(《火烧赤壁》《水浒传》《八窍珠》《武松》《绿牡丹》等)进行了重点而细致的分析,这样一部立体的扬州评话发展史的研究,汇集了前辈研究的心血,力求能形成系统工程,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既有辉煌历史,也有较好的继续发展基础的文艺形式能够再创辉煌,继续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目录第一章扬州评话发展史导论第一节扬州评话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第二节扬州说唱技艺的历史渊源第三节扬州评话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第四节扬州评话的文化氛围第二章扬州评话的发展和特点第一节扬州评话的发展阶段第二节扬州评话主要种类第三节扬州评话的思想和审美倾向第三章历史情结与“三国”评话第一节历史情结与“三国”故事的发展第二节三国故事与扬州评话第三节《火烧赤壁》评话研究第四章历史观念与隋唐故事的变化第一节隋唐故事的价值与文献第二节隋唐故事演变与扬州评话第三节下层趣味在隋唐故事中的发展第四节传奇故事与历史框架结合第五章英雄侠义情结与“水浒”平话第一节“水浒”平话与小说戏曲的关系第二节不断创新的生存之道第三节《武松》评话的重要价值第六章英雄侠义评话持续发展第一节运河流域与武侠故事第二节《绿牡丹》的性质及其发展第三节《绿牡丹》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第七章市井评话的发展演变第一节《飞跎全传》与市井故事的特殊变形第二节《清风闸》与市井小说第三节《皮五辣子》故事的顽强发展第四节《皮五辣子》三百年传承及其理论价值第八章评话发展史上特殊问题研究第一节扬州评话语音变化及其得失第二节评话与口述史小说的关系第三节扬州评话心理描写的艺术价值余论关于扬州评话前途的一点思考后记参考文献后记“扬州评话发展史”这个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民间文艺与现代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看出民间文艺作为大众文化精神食粮的价值所在。这本书能够完成,确实必须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王青女士。她们组稿的过程就令人振奋,她们对课题确实做过相当深入的了解,有备而来,对课题各方面能够谈出相当内行的意见。在课题的具体工作中,包括书名的确定和基本结构,包括同行专家审定各方面,王青女士都做了大量工作,这种情况对作者是振奋激励,所以这部书稿的完成是比较顺利的。课题研究和撰写中,尽量努力靠拢以下原则:史论结合的原则。不满足于勾勒评话史的材料线索,还要追求从理论角度探讨扬州评话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以及审美经验,部分章节设计反映了这种追求。点面结合的原则。点面结合与史论结合的原则实际相关,对所有书目和说书艺人的把握,要分清主次,避免同一层次的平铺直叙,一般性作品与代表性作品的研究叙述有联系有区分。不回避质疑甚至批评的态度。对扬州评话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准备采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近些年来有一种风气,研究课题或者写书评,总要尽量说得完美无缺。这其实不利于学术发展,对此风气希望有所扭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