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文:葛维屏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在北京去世,终年84岁。听到这个信息,还是觉得挺震惊的。就在星期天,9月9日,我还在网上找过他的评书《李自成》,记得单老在播讲时,称他讲的名叫《闯王外传》,其原本还是姚雪垠的《李自成》。之所以找单田芳的这个评书,是因为最近购买了姚雪垠的《李自成》第四卷,这样,终于把这部多卷本小说给配全了。记得过去曾经听过《李自成》的小说连播,应该听的是第三卷,播讲者是曹灿。曹灿播讲的速度比较慢,现在看来,我喜欢听的评书,是那种节奏快的,说话像倒豆子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起来热闹,也能显现出播讲者的功力与底蕴。现在相声里还有一个基本功,就是“报菜名”,能一口气把林林总总的菜单脱口而出,的确是相声里的一个基本功。单田芳的《李自成》以前没有听过。这次是一边剥毛豆,一边听单田芳的播讲,最初好奇的是,单田芳如何把姚雪垠的书面语,变成评书的口语化风格的。听了开头,确实觉得单田芳对小说的改动是挺大的。姚雪垠的语言其实是很有特点的,他虽然写的是古典题材,但是,他非常注意人物对话与叙述语言之间的不同,是凡是人物对话的地方,都用了非常简洁的四字语汇,相当于半白话文,看上去古奥典雅,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与做旧感,而一到了叙述性语言的时候,姚雪垠采用的是完全欧式语言,一个长句子从一而终,往往要占据几行的文字,可以看出,姚雪垠受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影响,这一点,也是《李自成》具有强烈现代性的原因。因为句子之长,所以姚雪垠最喜欢使用的句型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者是“一则……二则……”,还有一个常用词汇是“为着”,这种用语风格,一直沿袭到后出的四五卷中。可以看出,虽然后期姚雪垠采用了口述的方法,由秘书整理,加快了写作进度,但是想必他在写作时,还有不少文字是他自己写作的书面文字,所以还保留了他开始时的句型曲折连环、千转百回的语言风格。所以,要将《李自成》那些看起来非常赏心悦目但读起来肯定会诘屈聱牙的文字变成声线,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我好奇去听单田芳如何播讲的原因。从第一讲来看,单田芳基本把姚雪垠的冗长的叙事部分,都删节了,把姚雪垠的用一个句型表达一个复杂的句式的方式也给改变了,单田芳基本是按照小说里的意思,进行了重新的场景编造,在他的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可以感到他紧扣人物的内心较量,表现出人物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很有情境感。当然,这是姚雪垠原著对人物刻画的功力打造了很好的铺垫,但是单田芳用评书的丝丝入扣的传统技法,对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的勾勒,也是功不可没的。与我一同剥毛豆的妻子很好奇地问:“这是真的假的?过去皇帝还有这样好的吗?”可见,评书开始部分对崇祯的塑造的确是很成功的,至少姚雪垠没有对崇祯作出污辱性的丑化,而这一点,后来的唐浩明的《曾国藩》在局部地区,对曾国藩的丑化,可以说比姚雪垠笔下的崇祯尤烈。比如,在写到曾国藩的欲望的时候,唐浩明可以说把曾国藩写成了一个伪君子与禽兽。对妻子的疑问,我立马回敬道:“那你看《如懿传》,里面的皇帝的故事是真的假的?”由此可见,单田芳在短短的开篇,对评书的人物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下子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只是单田芳的评书,过去还真的没有认真地听过。在评书的演播者中,最喜欢的还是刘兰芳。她播讲的好处,是张弛相间,节奏明快,给人感到信息量很大,尤其是她在塑造年轻人的情感方面,很能引起共鸣。她的声音模仿力强,男女角色都能做到绘声绘色,所以一听就能进入播讲者创造的情境中。这也是当年刘兰芳播讲评书造成万人空巷的原因。尤其感到,刘兰芳的人物对话实在是好,很有递进性,很有真情实感。听刘兰芳评书的感觉,就像后来看金庸的影视作品及小说。当后来香港电视剧进来之后,刘兰芳的优势之处,已经被港剧及之后的金庸作品代替了。应该说刘兰芳的最大特点,还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他的几位评书播讲者,当年也曾努力培养过兴趣,但终于没有成功。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当年在小说联播里分段播放过,但是,他的那种慢节奏,以及过分的书面语化,实在不是我喜欢的一种类型。对单田芳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