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当然,这里的“三百六十行”是个笼统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出现变化;但有一职业却是个古老的行当,即“土夫子”,其渊源甚至横跨大半个华夏史。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还会想到今天的“考古”,而且其中有个问题,似乎考古专家总要比土夫子慢半拍。首先强调一点,考古与盗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至于“为什么专家比土夫子慢半拍”,需要讲究的东西可就多了,如信息渠道、发掘方式、知识方向等;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土夫子真的可以“看土识墓”,以至于很多都成了后来的考古专家。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要笑了,甚至会说“小说看多了吧,抓把土就知道有没有墓,这不成玄幻电影了?”必须要承认一点,如今的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探墓寻宝的内容,甚至还有“黑驴蹄子”和各种呼风唤雨的“道术”;这里澄清一下,文学作品也好,影视剧也罢,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至于真实的土夫子,“看土识墓”几乎是必备技能,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听过这么一本书,即《民国盗墓史》,这可不是一本文艺小说,而是历史学者倪方六的一本半官方著作;其中内容也多有著名考古专家的描述以及一些真实存在的土夫子,而“看土识墓”也仅是发掘流程中的一部分。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土夫子出现的时间虽然早,但真正的鼎盛期却是近代民国,这期间也出现了一种颇为实用的工具,即“洛阳铲”;公正的说,洛阳铲虽是盗墓贼发明,但考古专家对此物同样爱不释手,而且它也不是唯一的探墓工具,还有这么一句话“北派洛阳铲,南派短柄锄”。顾名思义,盗墓者分南北两派,南派多指长江流域,使用的工具也多是“短柄锄”,北派指的是黄河流域,用得最多的是“洛阳铲”;不管两种工具有何不同,它们的功能却都是为了探墓,在土夫子眼里更是为了“看土”。当然,“行家里手”看土的技术一般是秘不外传的,甚至连今天的考古专家也不是很清楚,这里仅以北派“洛阳铲”为例;据著名考古专家,国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先生所记,北方土壤虽然种类繁多,但仍以黄沙土为主,洛阳铲带土上来一般可以掰开来看,手感上也能获知土质的软硬和干湿程度。以洛阳土夫子为例,他们将土又进行了分类,诸如死土、浮土、扑腾土、淤土、澄土、油土、花土、夯土等;较为浅显、初级的去理解,大体可以分为“死土”和“活土”的两大类,所谓“死土”指的是地下深处未被人翻动过的土层,这样的土壤色浅、紧实,比较硬。“活土”则刚好相反,被人翻耕后的土壤色深、结构松、比较软,这也是判定地下是否有墓的最初级阶段;简单的理解,如果洛阳铲带出来的是“死土”,说明这里的土壤没有被人动过,基本可以确定地下没有墓,之后的工作也就不必进行了。如果洛阳铲带出来的是“活土”,那么土夫子的下一步工作就是继续分类,看这些土是否属于“花土”;可以简单理解为,古人挖坑造墓会将原始土层翻开并杂堆在一起,这样各层次土壤混杂,颜色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土壤就叫做“花土”。说到这要强调一点,北方区域广大,不同地区的土壤也不不尽相同,大体可以分为黄红黑白等数种颜色,但不管是什么颜色,未被人动过的土壤颜色还是有所不同;如果将原始土和浮土混杂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不管年代多久都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杂色土”,能看出这样的土色基本具有探墓寻宝的资格了。当然,既然“看土”是项技术,那么其中还有各种讲究,譬如花土又可分为五花土、大花土、小花土等,由于太过复杂,这里就不详述了;总而言之,“花土”是种信号,虽然不能判定地下肯定有墓,但至少能测定深度和范围,如果要确定地下是否有墓,那还需要找到另一个信号,即“扑腾土”。一般来讲,如果地下有贵族古墓,那么古人在造墓时会将原始土翻出,从而形成“花土”,在回填古墓时又会进行夯打;在回填和夯打的过程中,花土会散落在古墓周边,经过千百年后,墓外的“花土”要比墓内的土质密度低、较松散,不均匀,厚度也不深,这种土在圈内就称之为“扑腾土”。据著名学者赵振华先生讲,发掘古墓者找到“扑腾土”,基本就可以确定地下是否有墓了,根据其散布范围也可以大致确定古墓位置,高手甚至能判定墓道的位置;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要问了“即便扑腾土代表地下有墓,但还是不能判定墓中是否有宝啊,如果是古代低等级墓葬,发掘后什么都没有岂不是白费力气了?”这个问题才是“看土识墓”的关键,因此探墓者仍需要继续分析,除了死土、活土、花土、扑腾土之外,关键还要找到和辨别卤花、白花、红花土等;简单解释,古人身份地位不同,棺椁的木质也有“贵贱”之分,经过千百年后,木质腐烂从而污染土质变成黑色,顶级土夫子就可以根据颜色深浅来判定棺木质地,从而分析出这座古墓的等级。除此外,如果地下古墓有铜、铁、金银器等,这些金属经过千百年腐蚀一样会污染土色,如此探墓者又可以根据不同土色来分析出发掘价值等;总而言之,这里说的似乎“复杂”了,但对于高人来说,这些还仅是入门级,除了看土外还有“嗅土”、“方向”、“堪舆”、“星象”等,正如曾经的一位老夫子所说“这一行非得有师傅带不可,没有实地的言传身教,洛阳铲怎么拿都搞不清楚。”说到这或许有朋友已经是“一头雾水”,虽然单纯地去讲这些东西不能用于实践,但从某方面来看,多少也解释了“为什么考古专家总比土夫子慢半拍”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