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自己的火热期,前些年会有一些专门的国学学校,培养孩子古人的社交礼仪和经典文集。当然,很多人也对这种教育形式提出了质疑,到底这种形式适不适合现在的教育形式,而他们所提倡的国学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国学”。虽然说这种教育形式最近有了遏制,但是仍旧存在。1、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说他们的生命早已走到了终点,但是他们留下的这些经典却又让我们感到珍贵,通过这些作品了解过去那个时代的声音。2、国学中的“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这在中国传承已久,可以说在历代王朝之中都拥有至高地位,甚至有时候还被当作考试的标准参考读物,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唐以后,科举制正式形成,为这些经典成为庙堂之学奠定了基础。在科举制度确定之后,许多人醉心于功名,有十几岁的孩童,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都是科举考试的积极参与者。而到了明清时代之后,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很多人是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读物,并且有不小的造诣。这些人可以说人人知经典,事事引经典,给人就是一种书呆子的形象。但是到了今天,能读懂这些人反而被捧得很高,甚至有些半解就可以叫做国学大师。3、半解的“国学大师”近代时期的“国学大师”,当有唐文治、章太炎、陈寅恪、钱穆和钱钟书,也有人认为王国维也是其中的翘楚。这些人的实力我们自然是不用怀疑,过后的古文功底使得他们在对于国学的研究之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让人们信服。但是,很多人常常说“近代之后无大师”,说这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今天的国学氛围。当然很多人从小也背过一些经典,比如《弟子规》、《千字文》等等,但是也就是当初背过,现在也就是能记个开头吧。而在课堂之上,学一些古代诗词与文章节选,这算不算学习国学,当然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毕竟只是浅读,并不深究。很多人毕了业之后这些东西也都全部还给了老师。而社会上的一些人,同样是借着国学的名声来为自己谋利。前些年的时候,于丹的大火,让国学再次闪耀回归众人面前。因为她妙语连珠的讲解《论语》、《庄子》,所以当时不少人称她为“国学大师”,当时的她也接受了,因为她觉着她的盛名担当得起这个名号。但是不久,她就被爆出讲解这些经典很多都是个人之间,脱离经典原意,甚至有些时候连字都读不正确。这真的是一个“国学大师”应该有的水准吧,如果放在近代时期,于丹的水准应该就是个普通读书人吧。当于丹被虚荣心蒙蔽之后,迷失了自己,也让自己付出了代价。国学大师不是随便叫的,而是需要一定真正实力的。大师从来不愿意过分夸大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们了解的越多,自然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只有那些无知之人,觉得自己读了点书,别人给个名声,就以“大师”自居,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不会太好。任何人都应该放低自己的身态,因为这是一个牛人辈出的年代,比我们优秀的人太多,千万不能一点点的成功就骄傲自满。很多人以为小编就是在宣传国学,并非是这样。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完整的,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很多人可能觉着平常看看影视剧就行了,这些老古董就没有必要在拿出来了。要知道这些东西传承数千年,自然有其价值,其中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够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会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帮助。同时这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健康影响,但是一定要吸取其中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促进我们的发展。人永远不应该放弃学习与进步,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应该让自己不断成长,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这个世界的精彩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