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学历史之有辱斯文的孙秀才在宋朝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随祖母返乡到宥阳老家,遇到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遇到了奇葩的堂姐夫,品行不端的秀才孙志高。剧中孙志高12岁就种了秀才,可是却再没有能在进阶,整日与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流连于花街柳巷,心安理得的花着盛家的陪嫁钱。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但是孙秀才却没有什么嘴软的,动不动就说别人是有辱斯文,说自己是宰相的种子,好像盛家占了他的便宜。那么在宋朝,秀才很有地位吗?孙志高以后可有前途?秀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初在选拔人才方面对贤者的一种美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开始将秀才作为优秀人才的称呼,后来为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才,魏晋后又改为秀才,鲁迅曾在小说中用茂才公一词讽刺食古不化的人。后来隋唐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在诸多的门类中设置秀才科,但秀才科的难度要高于进士科,隋朝的杨素曾经说过:“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意思就是即使周公、孔子在世也不见得能通过秀才考试,可见其难度。秀才科不仅要精通时事,还要引经据典;不仅要学识精博,还要思辨明晰;不仅要文采斐然,还要理义精当。“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虽然秀才科的授官品级要比进士高,但是难度大、录取比例低导致选考该科的人逐渐变少,最后唐玄宗时废弃进士科。但是,因为得中秀才的人大多才识渊博,所以秀才成为读书人的美称。宋代科举也没有秀才科,而秀才成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也泛指读书人。《宋史·儒林传》记载: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陈亮就是一个读书人被人诬陷,所以宋孝宗说他是读书人酒后说了几句大话,有什么罪呢?可见秀才在宋朝成为读书人的泛称。后来到了明清两朝,秀才成了获得初级身份的读书人的称呼,这些人经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称为秀才。秀才是拥有了考取举人的资格,如果考试之路顺遂则可以一路高歌凯进成为举人,进而成为进士。如果孙志高生在隋唐通过了秀才科考试,那他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然他如果说别人有辱斯文,那没人敢反驳他。如果孙志高生在了明清二代,获得秀才身份至少可以获得进阶的身份,在仕途上还有些盼头。可他偏偏生在了宋朝,秀才就是普通读书人而已。作为商人的盛维不过是看他是读书人,将女儿嫁给他也可以看作是一笔风险投资,希望资助他能考上进士。但是这笔投资失败了,他们遇到了一个吃盛家饭还砸盛家锅的无赖,最后只能与其和离。所以,剧中的孙秀才不过是斯文败类而已,倚仗自己读了几天书就人五人六的瞧不起人,在仕途上也没有什么希望,最后的结局也必然很悲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