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每每遇到阅读难点以及不知如何继续阅读的麻烦时,总是希望有位作家读者带领我剖析这些小说的伟大之处。
作家从创作者的视角更能体会那文字产出的不易,以及部分字词的用心之处,不论是人物、情节、视角等各个方面作者所下的苦功,还是创作者背后的故事,一位认真写作的作家都会对其精研一番,周游的这本《笔墨游戏——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小说》便是其中的佳作。
这或许是豆瓣作者介绍最少的内容了,周游:河北正定人,现居云南昆明。爱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从事小说创作多年。但他对古典小说的研究之深、表达之清楚以及对于经典文学评论的转化十分有吸引力。他总结的十二个拆分角度出场、视角、错位、人物、道具、性别、层次、变奏、本性、传承、说教、死亡是十分吸引人的,在此之前很难看到这么全的分析角度。此外全书所举的例子全是古代经典小说,不同小说人物形象特色、视角等特色联通远非一日之功。
有些篇章的题目取得也是十分有趣如《视角:作者幽灵的寄生》。在这篇里他带领我们探索了中国全知全能视角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它是晚清之前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它的特点是作者高高在上,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神技,铺展情节、指挥人物,随时转换叙述视角。究其起源竟是源自古代说书人的传统,只因彼时小说家尚不是社会肯定的崇高职业,此举也是无奈选择。
于是在《水浒传》血溅鸳鸯楼一节中武松闯入厨房,两个丫鬟吓呆的场景,竟冒出来一句:“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宋江救了刘高妻子下山会花荣得场景,“若是说话的同时生,并肩长,拦腰抱住,把臂拖回。便不使宋江要去投奔花知寨,险些儿死无葬身之地。”如此小说中得作者与读者有了对话,虽然是如同现实中说书人的单向对话,但可以看到古代作者在创作中过程中的思索线索,这点与前些时日研究作者写作与出版关系的角度类似,都可以带领我们了解创作者在特定时代的创作选择。
而全知视角的另一特色便是视角的穿插转换,作者直接小标题取为《自由穿梭的蝙蝠》。这里我们来看看熟悉的刘姥姥的“眼中场景”、“耳中场景”,她进大观园见到的富丽堂皇自不必说,听到的则是:“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待刘姥姥被送走后,视角转换到周瑞送花的过程,先是接下送花的差事,但放着不做而是向金钏打听香菱,再问香菱往事,无果开始送花。送花途中,不断停顿,见惜春,开玩笑,之后听到笑声一片再往后又听到女婿冷子兴打官司的事儿,最后到了黛玉房中听了几句宝玉的玩笑牢骚才作结。
仅此一部分,大宅里的各种场景尽收在一个送花人的视角里,环环相扣每个人物都在周瑞的视角里出现,人物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人都是运动的,读完仿佛是毕赣的长镜头所有场景都在眼里,身处其中而不感觉刻意。从这段分析来看,至少周游在写作上的积淀已经足够深了,对创作中的精微之处已有很强的把握,也期待作者新的作品出现,以饱读者之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