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中国文学史清代文学清初戏曲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三发布古代文学。发布时间分别为7:00、9:00。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3]()、古代汉语文学QQ群[2]()、古代汉语文学QQ群[1]()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文末有QQ群   清初这一类剧作家不少是诗文大家,他们以馀事作剧,大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不惜添加奇幻乃至荒诞的情节,然曲词雅致,增强了戏曲的抒情性,减弱了戏剧性,更忽视舞台演出的特点,也就多成案头读物。

二、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大都与舞台表演紧密联系。

(一)该作家群概况:

1.明末已开始编剧生涯,并有作品广泛演出;入清后仍活跃,但发生转变。

2.跨明清苏州剧作家: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叶雉斐、毕魏、丘园等。

(1)朱素臣名,《十五贯》(又名《双熊梦》)。

(2)朱佐朝字良卿《渔家乐》。(3)丘园字屿雪《虎囊弹》《党人碑》。

(4)叶雉斐名时章,代表作《琥珀匙》。(5)毕魏字万后,代表作《三报恩》。

3.大都名不见经传,通曲律,长期为供应戏班演出而编剧。

4.基本倾向、风格大体一致:

(1)初多取材于“三言”和其他历史传说故事,反映市井间的伦理问题,劝惩意识较重,剧中出现许多下层人物形象,道德伦理观念较浓重,但也透出平民愿望。

(2)编剧目的是为演出提供剧本,考虑舞台演出要求和效果,改变以曲词为核心的戏曲观念,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增强戏剧性,曲词趋向质朴,宾白地位提高,丑角宾白往往有方言特点。

(3)苏州剧作家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戏剧文学流派。

5.明清易代影响:使其由主要关心社会平凡生活的伦理问题,转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