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mi

此书作者为王德威,这本书是他第一本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内收23篇论文,初版于年。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不太好,可能是吸收的内容较少吧,只做一个简要介绍,方便查看。

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编排体例,把多篇文章攒到一起,起个题目似乎就是一本完整的书了。但编者自然有他的用意和整体的设计线索。如上一本书的“再解读”即是如此,每本书总还是要顾及到书的体例,只不过有些所谓的整体名目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吧,不如直接叫论文集来的真诚爽快。

回到这本书,序言里作者推出的这个概念叫作“小说中国”,一来指从小说可以看到中国,小说中自然有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第二,“小说是我们想像、叙述中国的开端”。就是说,小说参与到国家发展进程中,如国魂的号召、国体的凝聚、国格的塑造等等。第三,取“大说”相对之意,试图给小说卸下负担,宣称“我却以为小说之为小说,正是因为它不能,也不必担当救中国的大任。”

这三点拿出来,其实并无太多新意,大概只能说明作者的文学观罢了,进一步于本书而言,也不能以此宏大的概念串联起下文的多数文章。

以我之见,不如以第一篇文章看作总领,其中包含着作者的研究意图。这一篇就是鼎鼎有名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篇文章后来又被扩充为书,这二者不同,需要注意。“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观点太出众了,内容这里不予详谈,等到日后论到那本书再说,这里且看这背后的研究观。

一眼看上去,很容易感知到作者是要抬高晚清小说的地位,或者是强调五四之于晚清的继承。但背后其实是王德威与他人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他强调晚清,是强调晚清小说较之五四小说有太多的可能性,而晚清到五四的文学发展,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看作历史的必然,用他的话说就是反对“历史宿命论”和“未来目的论”。在今天,我们可以依照史料,勾勒一个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往往把某一时代、某一文学、某一历史事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反对如此武断的“事后诸葛亮”行径。

从晚清到五四,再到30年代以迄现在,我们大抵可依照史料,勾勒一个(或数个)文学由旧翻新的“情节”。但这一信而有征的“情节”却既不能印证任何历史宿命论,也不能投射任何未来目的论。如上所述,多少契机曾经在时间的折缝中闪烁而过。有幸发展成为史实的,固属因缘际会,但这绝不意味稍稍换一个时空坐标,其他的契机就不可能展现相等或更佳(或更差)的结果。

其历史观我们不敢多么赞同,但就文学研究来看,无疑带来了新的视点。他告诉我们,除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学史现状,文学的发展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很多暗流涌动,只是因缘际会这些潜在的要素并没有发展起来而已。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它们。

我们却有十足能力,想像历史偶然的脉络中,所可能却并未发展的走向。这些隐而未发的走向,如果曾经实践,应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评估,陡然开朗。

而此书的文章,我以为可以以此为阅读线索,即是在发掘、梳理这些并不显眼的文学可能性。

晚清时的鲁迅曾热衷于科幻小说的翻译,倘若历史的偶然要素作用于鲁迅,使得他持续对科幻文学进行研究创作,那么现代文学的开端会多么的不同。这就是王德威所说的可能性。

也是从这里开始,作者将研究方向聚焦于那些没有发展成主流的可能性,像晚清的科幻小说、侠义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等。被压抑的部分总会以新的方式存在或融合于主流之中。这些文章大概就是从这里着眼,在写着这样的思考。

更多内容点击标签查看

文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