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以天津戏曲为中心》,郑秀琴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8月版。
内容简介
京津冀近代戏曲走过了晚清和民国,历经百年沧桑,其中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极为引人注目,它们都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衰落和新生几个阶段,都在中国戏曲史写下了各自辉煌的篇章。
该书在对纷繁复杂的京津冀近代戏曲文献资料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耐心挖掘的基础上,对京剧、评剧和河北梆子的发展流变轨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对其中的一些规律和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对更为精准地确立京津冀近代戏曲在戏曲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该书着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这些作品反映出的时代因素、作家心态和审美情趣,进而总结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美学风格。
该书还全面探讨了京津冀近代戏曲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著名戏曲演出中心,见证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的兴衰。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和《北洋画报》等民国重要报刊记录了近代京津冀戏曲演进的历程,并为今天的研究者留下了大量清末民国时期宝贵的戏曲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戏曲在天津的演出场所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从戏台、戏楼、茶园到现代化的剧院,铸就了另一种形式的近代戏曲演出史。
京津冀近代戏曲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至今滋润着这块土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它是中国戏曲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时光馈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绪言
第一章京津冀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轨迹概说
第二节京津冀近代戏曲演出剧目概览
第三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近代天津的发展
第四节一曲慷慨悲歌:抗战时期的天津剧坛风貌
第二章从冀东平原走进天津卫的评剧
第一节名伶辈出,班社林立
第二节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评剧奠基人:成兆才
第三章京津冀近代戏曲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改编
第一节精彩纷呈的京剧“三国戏”
第二节成兆才对明清小说的出色改编
第三节名著改编的成功典范:近代戏曲中的“聊斋戏”
第四节民国时期京津冀戏曲舞台上的“红楼戏”
第四章从戏台、茶园到剧院:天津近代戏曲演出场所及其迁
第一节天津戏曲演出场所的变迁
第二节近代天津戏曲的演出场所
第五章京津冀近代戏曲与近代报刊
第一节《大公报》《北洋画报》与京津冀近代戏曲
第二节《大公报》《北洋画报》视野中的梅兰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绪言
京津冀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近代戏曲发展、演出的中心舞台。北京、天津和唐山等城市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们也是全国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
《天津戏剧纪事》
清末民初是京津冀戏曲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清代中期花部和雅部的竞争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繁盛,走向辉煌。
京津冀地区以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闻名全国。近代戏曲是京津冀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京剧是在北京发展、成熟起来之后流布到全国各地的剧种,天津和河北也是京剧演出的重镇;评剧、河北梆子诞生于河北,却在北京和天津发扬光大,成为知名剧种。
在京津冀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不少杰出的剧作家和戏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几乎都曾在近代京津冀的舞台上争相献艺,相互交流,在这种良性的互动和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表演技艺,在全国打出知名度,而这些高水平的表演又带动了京津冀地区戏曲演出场所的升级换代和相关经济的繁荣。
学界对于京津冀戏曲的研究有所侧重,在地域和剧种上偏重于北京的京剧和河北的评剧,而对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近代天津的发展情况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本书在对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的轨迹进行研究的同时尤为侧重于天津近代戏曲的研究。
《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
天津的戏曲活动从清代乾隆年间逐渐活跃起来。开埠之后,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开阔了天津人的文化视野,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戊戌变法前后,戏曲改良运动在天津蓬勃开展,为普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波助澜。
进入20世纪,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成为天津的主要剧种,众多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荟萃于天津的戏曲舞台。直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三大剧种繁荣发展,交相辉映,使天津的戏曲演出呈现出一派繁盛的局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天津的统治和占领使戏曲界的活动进入相对沉寂期。
从年到年的百余年间,无论是丰富的剧种、精彩纷呈的剧目还是演员们臻于完美的舞台表演都使天津成为著名戏曲艺人的荟萃之所和众多演员出道成名的宝地,这也为天津留下了一座亟待开发的艺术宝库。
本书以天津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在京、冀的发展变化,以期展现出以天津戏曲为中心的京津冀近代戏曲的流变轨迹。
《大公报与京津戏剧(~)》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不少学者已经对中国近代戏曲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