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鲁迅补天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environment/

《补天》选自《故事新编》,小说取材于古代“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虽然小说的名字叫“补天”,但是小说的整体并不是只有“补天”一件事。《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创作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包含了鲁迅很多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追溯上古,广漠的天宇和辽阔的大地,五彩缤纷的浮云,光芒四射的太阳,奔腾呼啸的大海,山崩地裂时熊熊燃烧的烈火……女娲于此苏醒,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只为守护生灵一念。是人的缘起,亦是文学的缘起——让我们一同走进《补天》新编,体悟鲁迅先生的期许。

(注:处为文章精析)

补天

鲁迅

①女娲忽然醒来了。

小说开端:从女娲的意识苏醒作为开篇,紧扣标题。文章前两段通过以女娲为中心的视角,展现太古时代,营造出原始和起源的氛围,交代了后文女娲造人的环境。

②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描写女娲初醒,没有人类时,世界一尘不染,是一片令人向往的净土。女娲,就出现于这样的色彩斑斓,异瑰的太古世界之中。此处环境描写以浪漫主义的诗情幻想,呈现出一幅奇特瑰丽的富于浪漫色彩的油彩画,有力地渲染了神话的境界。)

③“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无聊”是人的情感,女娲感到寂寞孤独。)伊想着,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女娲超凡的气度和光彩,展现女娲的原始自然生命力。)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展现出女娲的神奇的、自由的创造力和智慧,歌颂了无限创造精神在人的诞生中的伟大作用,女娲“东方圣母”的特点之一即富有创造精神。)

④“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女娲不停地制造人,是一个有淳朴、勤劳、智慧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东方圣母的形象。)

⑤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被做的都在伊的身边打圈,但他们渐渐的走得远,说得多了,伊也渐渐的懂不得(喻指人类语言的产生。),只觉得耳朵边满是嘈杂的嚷,嚷得颇有些头昏。

⑥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蒙胧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虽然女娲感到疲惫和嘈杂,但为了人类她仍在继续,更突出她博大的胸襟和忘我奉献精神。)

⑦轰!!!(既表现出巨响之大,又表现出女娲惊醒后的震惊。)

⑧在这天崩地塌价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夸张,突出女娲超凡的气力。)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⑨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⑩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世界大变,大地如海,与文章开始时美丽的景象形成对比;该处也是对共工与颛顼争帝的这段神话的生动再现。)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夸张,再次突出女娲的超凡气力。)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

“阿,阿!”伊诧异而且害怕的叫,皮肤上都起粟,就像触着一支毛刺虫。(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女娲见到面前景象的惊恐。)

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衬托出女娲补天的艰辛。)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夸张,表现女娲超凡的身躯。)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②~故事发展,女娲勤劳造人后再次睡去,醒来见天塌地陷,亟需一位有力量的“神”挽救天地众生。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丝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人类竟阻挠女娲补天,借古讽刺当时人们的自私猥琐与目光短浅,与女娲的无私奉献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女娲精神的可贵。)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相同的话,先前是在瑰丽的自然中没有与她相似者的寂寞;这里却是在混乱的废墟中没有理解她的生物。)伊坐在一座山顶上,两手捧着头,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段描写女娲炼石火光冲天的壮观景象,女娲与她的心血融为一体,增强了表现力和画面感,其中频繁的比喻生动形象,壮观的炼石场面更衬托出女娲补天的艰难。

伊弯腰去捧芦灰,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女娲无视未冷透的芦灰和沸涌的灰水,为天地恢复本来面貌放下最后一抔灰,这份执着和无我的伟岸、崇高,令她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段为故事高潮:女娲为天地苍生甘守孤独,为人类存亡保驾护航,以高尚而可敬的奉献精神、忘我精神、牺牲精神创造了补天伟业,书写了救世华章,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女娲“东方圣母”的特点之二即富有牺牲精神。)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照应开头,预示着世界正恢复本来样貌,女娲的牺牲没有白费。)这时候,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那不辞劳苦,为补天而献身的女娲,正是象征鲁迅当年所希望的能力挽狂澜,振兴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以环境描写作结,增强了艺术效果。)

段为故事结局:女娲以其可敬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将呼吸献给众生,芦灰也不能掩盖她的精神光辉,作者通过女娲的形象树立了民族脊梁的榜样,表达对奉献者的同情与期望。)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作(有删节)

//鲁迅历史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创作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包含了很多鲁迅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同时鲁迅将很多现代性的因素放入了历史小说中,使小说的冲突更加明显。鲁迅将《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写成了很多的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作为救世主的苍凉与无奈,同时也表现出了世界的虚无。即便这样鲁迅依然选择独自在黑暗中前行去挖掘精神世界的更深层,显示出了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特质。

《补天》这部小说取材于古代“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虽然小说的名字叫“补天”,但是小说的整体并不是只有“补天”一件事。整部小说有两个主线,一个是造人,一个是补天。在鲁迅的笔下这两条主线下发生了许多荒诞、可笑的故事,鲁迅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历史与传说进行了一番“天翻地覆”的篡改。女娲在历史上有两样功绩,一个是造人,使人类有了出生的可能:一个是补天,使人类有了继续生存的可能。这两件事对于人类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在鲁迅的笔下,造人是因为“从来没有这么无聊过”,“补天”的时候也.就是仅仅说了一句“修补起来再说”,鲁迅一下就将伟大的女娲拉回了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