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凭借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和成熟的文笔被称为美国的《哈姆莱特》。它与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并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
《白鲸》
[美]赫尔曼·麦尔维尔著
成时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海洋文学的巅峰之作
壮美磅礴的鲸鱼,是上天在无边深海里的完美杰作。
它是万千生灵的荦荦大者。鲸头上喷起的水柱,有时会高达数丈,阳光之下,如霓似虹;鲸尾的摆动能产生一种令人惊叹的美感。
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它们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很多沿海国家可以看到壮观的鲸群。它们鼓浪成雷,喷沫成雨,出没之地,山海耸动。“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尔雅翼·释鱼三》),在古代,先民常把海潮涨落归因于鲸的出没。
鲸对人与船只偶有攻击行为,通常是受到人类意外惊扰而引起。它极富攻击力的“裂尾”,过去常使围猎而来的小艇及水手瞬间毙命,死无完尸。如能体察到航海者的善意,它就会放下敌意。鲸豚对人,常有引路、让航甚至见义勇为驱逐恶鲨、将落难者驮上海岸之善举,古今中外,相关记载不胜枚举。
根据年发表的须鲸食量相关研究,科学家推测鲸类对全球碳排放等指标的贡献,可能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一个量级。鲸鱼对于整片海洋、整个星球的意义由是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书写中,“掣鲸”“骑鲸”“鲸吸”“鲸吞”“鲸隔”“鲸牙”等很早就成为常用意象,见于大量诗作中,鲸鱼的外形特性以及相应的象征意义,都充分经历了时间的打磨与润泽,常被用来象征雄伟壮丽的自然,以及浩瀚神秘的未知能量。但同时,由于鲸油、鲸脑、鲸肉、鲸骨俱是珍宝,人类对鲸的榨取,一度达到敲骨吸髓的程度。
麦尔维尔的经典长篇小说《白鲸》,集历险故事、哲学探讨、科学研究、戏剧史诗于一体,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剧、美国史诗和塞万提斯式的浪漫体小说”;是一部与鲸同等雄伟的巨著。这部作品中百科全书式的鲸类学知识,融合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流风余绪,挟带着莎士比亚式的靡丽文采,在几十年后,被公认为海洋文学的巅峰之作。
曾与食人族共同生活
早在年1月,麦尔维尔就签约登上了一艘从马萨诸塞州起航的“高仕利”号捕鲸船,开启了人生第一次捕鲸之旅;一年半之后,“高仕利”号停靠在马克萨斯群岛的努库赫瓦岛海湾,不意陷入险境,他和朋友格林一起,跳船逃离,进入努库赫瓦岛上的灌木丛中,举目四望,才惊骇得知,自己已然误入食人族泰比人的山谷。
当时麦尔维尔因为脚受伤行动不便,两人商议后,格林先行离开,再带人回来救助麦尔维尔。然而,格林从此失去踪影,再也没有回来。麦尔维尔在孤岛上被困好几个星期,才最终登上一艘路过的澳大利亚捕鲸船,侥幸逃离泰比山谷。
“一个曾与食人族共同生活过的传记作家”,就此成为麦尔维尔颇为荣耀的创作标签。从20岁时到海上谋生算起,麦尔维尔在颠簸的浪涛上生活多年,而长达十八个月的捕鲸经历,更使他对当时风行欧美的捕鲸业了如指掌。
《白鲸》中有大量的专业性文字介绍,如鲸鱼生理构造、捕鲸史、航海技术、捕鲸船结构等,科学知识相当丰富。与鲸相关的文字介绍,来源包括文学、历史、新闻、札记、圣经、画集,从书的前半部分读起,会感觉正在阅读的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关于鲸鱼的科普书籍。
麦尔维尔不是写作天才,起初甚至缺乏基本的写作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作,会本能性地依赖自己的亲身经验。大海也以其宽广与神秘,持续召唤着他的创作灵感。
信仰迷思是潜在基调
大海涌动着汹涌的浪涛,触目皆是辽阔无边的荒凉。在渺茫无际的沧溟之上,人如蝼蚁、蜉蝣般渺小,逼迫人对自身命运和宇宙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当陆地和城市已经成了禁锢人身心的所在,海洋提供了放飞思想的灵地;因为与陆地隔绝,大海开放、未知、变动不居的特质也被无限强化,如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在《序诗》里所说,诗人“同时得到美和恐惧的孕育”,可以“在那给人印象深深的恐惧里,在那愉悦和幸福的重复中”去得到无上启悟。
在大海之上,“人类与自然都存在恶的本质”,舰船的密闭空间,又为这种人性的黑暗铺展了释放的舞台。在《白鲸》里,在惊心动魄的猎鲸之旅的故事脉络下,隐藏着作者对当时风行的超验主义思想的怀疑态度,信仰之迷思也就此构成了《白鲸》的潜在基调。
《白鲸》之所以不同于寻常的航海故事,也不同于那个时代捕鲸传奇式的历险小说,其根本之处也正在于,作者想要探寻和表达的,是对生命存在本质与认知边缘的触碰。就从标题的这个“白”字而言,作者借叙述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用意。
从古希腊的神话与圣经《启示录》,从大海的滔天白浪与皑皑雪山起始,白色被认为是纯洁无疵和富有权能的标志,是纯洁新娘或慈祥老者的标志。而在其“最深层的意义中,却隐藏有一种无法捉摸的东西,这种东西在灵魂中所引起的惊恐不亚于鲜血般的猩红色”;所以白色代表灵魂也代表死亡,给人以无上的崇高感和敬畏感。“白”鲸悲剧的命运,则预示着世纪信仰的缺失和麦尔维尔对于上帝仁慈性的怀疑。
麦尔维尔显然赋予了白鲸与人类匹敌甚至远超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既然如此,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现实捕鲸行为,在他笔下已然有了形而上的色彩,“鲸”的形象映射成一种来自远古的混沌之龙,具有特殊的力量,以及抽象的含义。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在不可驯服的状态中,浸染着人类的悲剧精神。
除此之外,在《白鲸》中还出现了大量具有哲学意味的象征符号,比如地狱般“可怕的街道”、纪念死亡水手的“凄凉石碑”等。魁魁格的棺材变成的“救生船”,既具有挪亚方舟的含义,又预示着毁灭和灾难。再如海鹰叼走亚哈船长的帽子、亚哈最后殉道式的死亡造型……这些作为细节出现的象征符号,在小说中不仅营造着阴沉恐怖的氛围,也参与了一种哲学的建构。
一旦罗盘被雷电劈碎
鲸是海洋生态的指示器。海洋本身是巨大的水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策源地。神出鬼没的深海怪兽、无法逃避的气候灾难……鲸文学以独特的方式昭示人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生存法则。
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一般较少聚焦社会情貌或男女情感纠葛,而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