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人物解析宋仁宗

历史上的宋仁宗和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读懂了仁宗谥号中的“仁”字,就读懂了宋仁宗这个人。对于这个仁的解释,《清平乐》中是这样解读的“圣君的谨慎源自于仁厚,圣君谨慎是怕犯错误,而圣君的怕恰恰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强大。君主持最高权柄,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若君王不仁,不以万民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独断,任性而为,自不必怕,更不必忍。”初读宋仁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懦弱”。手握最高权柄之后,没法给自己的生母正名,却还善待刘娥的家人;三川口、好水川两场战役彻底断送了元昊称臣的可能,西夏自此以国家身份和辽、宋并立于神州大地;吕夷简把持朝政、独掌权柄多年,却因在生母发丧时和刘娥据理力争而得以善终,并赐号“文靖”,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但是看到了仁的解释,宋仁宗这个“懦弱”的印象渐渐消散了。掌握最高权力,不因私情加罪他人,自己给权力加上约束,这种克制远非常人可比;两场战役之后,能够做到自我检讨,而不是血灌瞳仁,不惜倾国之力和元昊开始国战,这种隐忍亦非大毅力者难以做到(可以借鉴隋炀帝不惜耗费国力三征弹丸之地高丽,最终搞得隋王朝土崩瓦解),而是转而以经济手段来制裁元昊,效果还相当不错,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曾国藩曾说过,“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因小怨而忘人大恩”,能够铭记他人的微小帮助,尽管这种动机并不单纯,这种操守在君王中也属上乘。青年宋仁宗青年宋仁宗出场的时候,我最怕出现“狸猫换太子”的情节,还好编剧是忠于史实的,安排“八贤王”挑明仁宗身世(历史上的八大王的确是个瘸子,同时患有失心疯),从这点看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开始我还是有点失望的,历史上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是在刘娥去世之后,而电视剧中却安排仁宗青年时得知自己身世,还加上一场皇陵探母的情节。这和历史也差的也太远了吧!但是,它后来竟然圆回来了,在得知自己身世的情况下,依旧不能去为生母奔丧,如果真是这样,大众对于皇帝的仁会产生很大的怀疑,只有安排人为皇帝背锅,造成皇帝事前并不知情的假象。这就做到了和我们看到的历史相吻合。我感觉无论是写历史小说还是拍历史电视剧,加上自己的想象无可厚非,但是最终表现出来的内容要和历史事实相吻合,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青年仁宗给我的感觉就是“莽撞”,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之前,就去顶撞章献太后刘娥,“闯皇陵见生母、借范仲淹丁忧指桑骂槐、利用皇后的莽撞激怒刘娥、偷偷增加母亲的赏赐”,种种可以看出青年仁宗做事时考虑不周。历史上关于青年仁宗的记录少得可怜,他基本上是生活在刘娥的阴影之下,编剧这样解释也无可厚非。不过帝王手段已经初显峥嵘了,利用皇后让刘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手段已经远超同龄人了。但是在一手遮天的刘娥“统治”下这么做,这个皇帝能做这么久,确实让人怀疑。中年仁宗中年仁宗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帝王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帝王心术,神鬼难测”。不偏听八大王的一家之言,妥善处理刘娥身后事;对吕夷简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迫使其主动辞去首相之职;面对梳头女官的抱怨之言,以雷霆手段将其赶出宫去,警示后宫众人不要干预朝政;茂则稍有越距之事,就分其职权,丝毫不顾念伴其成长之情。仁宗周围的人因为他的“仁”而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仁”造成了他的博爱,博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寡爱、均爱,他的爱总是有所取舍的,曹皇后、徽柔、张美人无不如此(有人说他独宠张美人,但是我觉得那是同情多于爱,从剧中他和徽柔的对话可以看出来)。王凯塑造的仁宗,不论是造型还是言谈举止,还原度还是蛮高的。从目前来看,清平乐塑造的仁宗形象还是成功的,它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