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在海南、在网络里,他们都进入了一个比原来更广阔的世界。每每飞进一片更大的树林,网文作家们都会发现这里有更多、更美好,但也更难掌控的部分,这让他们多了一分敬畏心。
成名的网络作家群体里,那些曾经沧桑的脸上,慢慢写满了骄傲,但“几乎看不到有任何一个飘了”,“或许在小地方,刚成名时会得瑟一阵子,但在北京这样的环境,你很快就会冷静下来,发现自己所谓的成功和财富根本不算什么,然后恢复到平常心。”
文石灿编辑
周安
万字,一年零两个月,平均每日更新字。
按下确认键之前,柳下挥再次确认内容无差错。网络小说《龙王的傲娇日常》第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正式对外发布。
这是年11月20日16点03分。金色笔记本电脑摆在面前,他的目光穿过镜片直视屏幕,手指敲击键盘,在编辑框里讲述完这个二次元风格的都市奇幻爱情故事。
“写的过程很痛苦、很煎熬”。小说结束那一刻,他早已预见,但还是感觉格外突然——“我呆坐在椅子上半天,有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从我身体中走掉了。”这一段旅程结束了,不过在给读者的信中,他仍有期待:“我希望影视能做成中国版的《来自星星的你》。”
小说完本当晚,柳下挥叫上月关等几位网文作家好友,在北京亦庄的饭馆,开了瓶酒庆祝。他很尽兴,酩酊大醉。
按照以往的习惯,接下来半年时间里,柳下挥会四处游历,像为下一次飞翔蓄力的鸟儿,找一处最理想的栖息地,“哪里舒服就在哪里住上一段时间”,一边放松身心,一边为下一部作品做准备。可这两年因为疫情,他大多时间只能待在北京,唯一的出京计划目的地是海南。
多年前,老家河南信阳的柳下挥在海口买了房,年又在北京买房安家。网文作家的职业特点和写作带来的丰厚收入,让这个35岁的男人有机会像候鸟一般,跟随季节,往返迁徙在北京和海南之间。
从曾经“身不由己地活着”,到如今拥有可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作家榜的常客,柳下挥早已实现了所谓的人生跨越。
书店里的作品
在万网文作者组成的生态江湖中,不乏柳下挥这样展翅飞到金字塔尖的。他们凭借天赋和勤奋,在文字中构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消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让梦想得偿所愿。他们敲下的每一段文字,都带来新的流量与成绩,那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更开阔的眼界与世界。失落的与骄傲的这条关于奋斗与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开始就铺在眼前。
不同于今日的风光,柳下挥记忆中的生活里,曾经只有一种天气——“阴雨绵绵”。他出生在河南信阳农村,本名黄卫。他不满7岁时,母亲离世,父亲随后独自到南方打工,他和妹妹在老家依靠奶奶生活。
为了节省车票钱,父亲往往几年不回家,连过年都不例外。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团聚,他心里难受,但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说出这种难受”。“父亲已经尽了全力让我们活着,没人关心你难不难受。”
从那时起,他最喜欢的书一直是余华的《活着》,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
那些日子孤独、漫长,自家的院子眼见着破落,他种下“乱七八糟”的植物,有花、草、黄瓜,然后每天呆呆地坐在墙头看着它们,打发时间。“你就觉得它和你一起生长,它很弱小,你也很弱小,就觉得它是在陪伴你。”
熬到初中毕业,他觉得自己学习不好,“还总是耗费家里的钱”,不如出去打工,“大家一起努力”。羽翼未丰的年轻人,暑假被父亲带到深圳的塑胶厂打工,用砂纸打磨键盘。
一个月下来,手磨得全是血泡,他却只挣到几百块钱。人生的第一次试飞,便遭受社会的一番“毒打”。
黄卫很快返回河南。3年后,他考入焦作大学中文系,经常在校园文学创作比赛中获奖。时任中文系主任熊志潮,还经常招呼他去办公室聊文学。出身贫寒的黄卫渐渐觉得,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或许能靠写作谋生。
也许是想给心爱的学生提个醒,熊志潮把他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作家是很难谋生的。”对黄卫而言,这犹如“晴天霹雳”,“我好不容易擅长写作,这句话让我好绝望。”
还好,他赶上了网络文学的潮流。像他一样展翅欲飞的鸟儿,终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树林和同伴。他通过多年持续地写作,获得了财富反馈和社会认可。
柳下挥
这种靠写作谋生的底气,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广州作为栖身之地,在广告公司做活动策划。月收入多元,租房要花掉几百元,也没社保。工作之余看网文是唯一的乐趣,看多了,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别人能写,我也能写。”
这股原始的写作冲动与欲望,驱动了他的第一本网络小说问世。这部讲述穷小子与市长千金爱情故事的作品,一经发布,就备受用户青睐,还有出版社直接找上门来,给出了纸质书。
他拿到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稿费,几千元,接近他当时一年的工资。他没想到,自己能一鸣惊人,但他意识到,自己闯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树林,那里有他更适合摘取的果实。
白天工作,晚上通宵写网络小说,随即成为他的常态。不到两年,他靠版权收入就已经年入百万。每个月拿到稿费后,“我和老婆要改善生活,就买个20块钱的猪蹄一锅炖。”那是他当时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
作家柳下挥拥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财富,却依旧保持着少年黄卫行为习惯的底色。他没日没夜地写作,几乎每天都在焦虑“下一本写不出来了怎么办”;妻子要给他买一件几百元的衣服,他觉得“太贵了”,俩人为此大吵一架。因为“要填的窟窿太多了”,存了一笔钱后,黄卫回老家完成了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给父亲在县城买了房,给奶奶在村里盖了座房子。
灵感并没有像曾经担心的那样匆匆走掉,相反,他渐渐确定自己有这个能力,可以一直写下去——每年的版税收入足以证明他的判断。毫无疑问,他成了最适宜在这片树林里生存的飞鸟之一,先后在海口和北京安家。
勤勤恳恳地每天“搬砖”,坚持日更上万字,让他很少有心思和机会去享受、消费。最让他感受到幸福的变化是,自己的“成就”令父亲引以为豪。
柳下挥经常收到老家陌生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