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儒林外史的文学艺术特点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二、《儒林外史》独特的文学特点   (一)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是独树一帜的。从整篇文章的总体布局而言,散而不乱是长篇艺术结构的主要特点。“散”表现在全篇没有“主干”,就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和故事线索。但事实上,它有一条极为明确的思想线索: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二)《儒林外史》戏剧化特点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和笑话、戏剧紧密相关,就是在格调上也是如此。他是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特征的。但是这喜剧又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吴敬梓对于戏剧艺术和梨园生活十分熟悉。在少年和青年时期便向当地有名的演员学歌。在他所交往的文人学士中,有许多是擅长戏曲的。他们经常诗酒唱和,整日与戏曲打交道。《儒林外史》中以幽默情景居多,有时候幽默情景被过分的渲染夸张,滑稽的成分加大,于是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变成讽刺的愤怒的嘲弄。像范进中举这一回书,悲喜剧交叉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喜剧情势的转折。   (三)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经典的桥段之一。且来让我们看看原文情节: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贴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睛,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塌,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掐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情节一波三折,匪夷所思的同时让范进的角色清晰的印刻在每一个读者心中,从而也在这“疯癫”哭笑中,典型地描摹了科举迷的畸变心灵,诉说着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四)经典的讽刺文学艺术   《儒林外史》中有着经典的讽刺文学艺术。他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和典型细节化、人物性格多元化、语言的典型化等手法来表现讽刺效果。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能咽气。作者将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妻子赵氏将谜底揭开这个细节属于夸张,但它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受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地主,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三、《儒林外史》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   (一)杰出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并认为《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了新的境界。吴敬梓的创作直接受到《史记》秉持公心的实录精神与委婉曲折的讽刺手法的影响。首先,小说的讽刺对象是写实的,讽刺描写是真实的。其次,《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二)独到的结构艺术   《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它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鲁迅)的独特形式,对这种结构的评价长期以来是有分歧的。例如胡适就认为:“《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后来吴组缃先生提出“连环短篇说”不再指责其结构“松懈”,而是以之为“一种特殊的崭新形式”。《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虽然没有中心人物,人物性格发展不够充分,但是小说的情节布局、故事的安排连缀还是时见作者的匠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