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在明朝便已出现,价值昂贵,媲美良马

作为视觉器官,眼睛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据科学家研究,有80%的讯息通过眼睛获取。如果没有眼睛这个“取景器”,世界将一片黑暗。

作为人类的心灵之窗,眼睛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眼睛功能会减弱会退化,获得视觉讯息的能力大为降低,引起近视或老花,这是人类一桩平常但又很大的烦恼。现代人有眼镜可戴,对视力起到了矫正作用,不至于因视力问题影响生活体验,但在古代,没有发明眼镜的情况下要如何解决视力模糊的问题呢?

五百年前叫作“僾逮”的眼镜

划重点:千万不要小看古人。

在古人面前,现代人充满了优越感。穿越小说中经常有写到,穿越回古代,首先要赚大钱。怎么个赚钱法?那当然是制造玻璃啦,做望远镜,近视眼镜,老花镜……美滋滋。

他们不知道的是,眼镜或是类似的辅助视力的设备,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

曾经高中进士而出任汀州知府的张宁(-),在他写的《方洲杂录》提到了古代中国第一副辅助视力的工具,不过当时不叫作眼镜,而叫作“僾逮”,这两个字大概是来自外语音译:

向在京时,尝于指挥胡豅寓所,见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二,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衍之为柄,组制其末,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从张宁的描述可知,这个叫做“僾逮”的进口货,镶有金边,质地轻薄,是不折不扣的高档货。更为珍贵的是,这是宣宗皇帝(-)赐给大臣的礼物。

皇帝赏赐,当然都是宝贝。这件宝贝的功能则是:“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想必是这位胡豅先生老眼昏花,上朝的时候,连朝芴上偌大一个的字都看不清楚,皇帝替他着急,又不好苛责,故此赐了这样一桩宝贝给他罢。

(示意图)

这是明朝的老花眼镜吗?或许是,也许不是。以张宁的描述来看,应该近似于放大镜。

张宁说,这个叫作“僾逮”的视力辅助工具,它有制作精美的手持握柄,镜片就安装在握柄的尾端。

这件工具还可以收纳:“合则为一,歧则为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工具的镜片有两片,它可以展开,也可以折叠收纳,两片镜片收起来以后像个小盒子,“如市肆中等子匣”。

僾逮示意图

张宁不止一次在在《方洲杂录》当中描写原始眼镜“僾逮”:

又于孙景章参政所,再见一具,试之复然。景章云:以良马易得于西域贾胡满剌似闻其名为僾逮。

在这段描述里,张宁很明确地提到这工具的名称叫做“僾逮”,来自国际贸易所得,而且是拿一匹上好的马匹才换来的宝贝。

最早的眼镜来自海外,是进口货

至于“僾逮”的来源则是“西域胡贾满刺”,这句话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西域”这两个字,我们一般会认为来自西北丝路贸易。毕竟,人们都有惯性思维,比如《大唐西域记》……

关键字是“满刺”这两个字,现今已知“满刺”即是所谓的“满刺加”。古代文献在翻译和传抄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翻译不统一或者缺漏字,当然也很有可能是抄书人不小心,漏写了一个“加”字。

“满刺加”就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明清两代又称为“甲州”。“甲州”是郑和(-)下西洋时主要的停靠点之一,在《明史》当中,有一节《满刺加列传》专门加以介绍。

明永乐三年(),以马六甲为根据地的满刺加,对大明王朝奉表称臣,成为明代的藩属国。在此之前,满刺加王朝为暹罗国的属地之一。直到永乐七年(),郑和率领舰队抵达马六甲,敕封首领为满刺加国王,自此马六甲脱离暹罗,成立独立的满刺加王朝。

有大明保护,满刺加王朝过了一段顺心遂意的好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年葡萄牙舰队抵达亚洲,随即征服满刺加国,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占领,成为彼的贸易基地。之后,满刺加再被荷兰舰队围攻,赶走了葡萄牙人。满刺加国没能再恢复,马六甲的贸易商港地位,被印尼的巴达维亚(雅加达)取代。

《方洲杂录》的作者张宁生于-年之间,对照年代可知,当时的马六甲正是明代藩属国的满刺加国。此时,明朝与满刺加国常有贡使往来,商贾贸易频繁,马六甲是明代海上丝路的贸易据点之一,商人云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贸易互通有无。

所以,可以确认,张宁描述的视力辅助工具“僾逮”是进口货,通过海上贸易所得。但是,古代人写作很是意识流,张宁的描述并不是十分严谨,所以我们无法断定这个类似放大镜的东西,究竟是出自于哪个国家的能工巧匠之手。

这个“僾逮”并不是孤品,因为市场需求,可能有不少舶来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保存有类似“僾逮”的工具。

这些既像是现代的放大镜,又像是眼镜的视力辅助工具,于清代初期透过西方传教士被引进清宫。

至于它的样貌,正如同年前张宁所描述的那样,是可收纳式的。对照实物与文字,彼此之间有惊人的雷同,如果忽略掉它们相差百年的差距,似乎根本就是同一件东西。

不过,在清宫档案中,这个宝贝不叫作“僾逮”,而被称之为“显微镜”。

古时候,通过丝绸之路,古中国人便知道了海外有其他人种,并与之交易。清朝的康熙皇帝对海外犹其有举,甚至还请有十一位外国老师,教授他外语与别的知识。

故此,“显微镜”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位老师告诉清宫诸人的。

其实,眼镜这个词汇,大约在明代中期以后,就已经广泛被使用了。

早先的眼镜一词,包含一系列进口的光学产品

“眼镜”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出身苏州的状元郎吴宽(-)的诗作当中。

明成化年间,已经高升吏部尚书的吴宽,年纪大了,开始严重老花,此时他获得好友赠与的老花眼镜一副,欣喜之余,他写了一首诗《谢屠公送西域眼镜》,以表他的欣喜与感激之意。

在这首诗里,吴宽说这副眼镜的使用方式是“持之近眼眶,偏移对书帙”,可见,这也是一副手持式眼镜,与张宁描述的“僾逮”完全相同。

吴宽这首诗的出现,暗示当时的人们已经不用僾逮这样的外来语直译,而以“眼镜”为名。

所以,眼镜这个名称在明朝就已经出现。

眼镜一词最早出现在出身苏州的状元郎吴宽(-)的诗作当中。上图中为18世纪“西洋显微镜”

当然,古代的眼镜有多重意义,与现代的定义不太相同。这种新奇的视力辅助工具,包含有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等一系列利用玻璃折射的光学原理。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眼镜的功能进行了细分,近视眼镜与老花眼镜是很多人的必备物品。做为眼镜的变种,人类通过简易的显微镜与望远镜,便可以看到花粉的外壳,也可以看到遥远的星辰。

到现在,电子显微镜与射电望远镜突破了可见光的局限,我们甚至通过了虚拟望远镜拍摄到黑洞影像。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通过它们看到一些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从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宇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