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字类书籍大致分为两种。一个是《三国演义》,成书于14世纪的明初。以这个为基础,就是现在电视、漫画、游戏中大家熟悉的依据。《三国演义》大家熟知,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一本是正史的《三国志》,成书于司马炎三分一统之后。编纂的是一个叫陈寿的人,他原本是蜀国的官僚,仕晋后继续编篡。
正史三国志和演义二者相比就没意思了,因为正史《三国志》不是历史剧。如果阅读正史的话,我们会有以下感觉:第36卷《关张马黄赵传》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五人,他们各自的经历被简洁地分别描绘出来。各个武将的传是独立的,和其他武将的关系或者说交集写的非常简洁。也就是说,如果不熟悉三国志中每个人物的话,在阅读过程中会会持续充满疑问,例如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繁多的生僻人物。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面试官。读《三国志》就像是在平淡地读三国人物的履历书一样。想起来很痛苦吧?
如果是热门人物的历史的话你可能会有兴趣,但对于名气不高的人物,那些履历将会看似极为平淡,你阅读的兴趣会越来越差,自己也会感觉读起来很辛苦。
那我们还需要正史《三国志》吗?话说,《三国志》不愧是官方编纂的史书,编篡过程中排除了很多传闻和可疑的记载,只收集了可靠性高的信息。因此,那些想分辨《三国演义》哪些内容是真实的,或者是历史真实发生的阅读者,对《三国志》阅读的兴趣才很高。当然,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喜欢上《三国志》的。
吕布被称为“第一猛将”,这个是正史吗?
其实在《演义》中,把吕布设定为一个无敌将军的形象,是为了侧面衬托刘备、张飞、关羽等其他人物,吕布彻彻底底是被文学利用了。如果想体验找出“正史”和“演义”之间偏差的乐趣,读正史的人物传也会很有趣吧。
陈寿以魏王朝为正统,但也没有忽略其余两个国家。采用分别独立的记载,如《魏志》、《蜀志》、《吴志》。并以这样的形式撰写编篡总结了65卷。
陈寿的《三国志》,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史学家裴松之的注解下,丰富了大量内容。其中有对陈寿笔下内容的补充和批判,也增加了部分奇闻趣事。而相对严谨的裴松之补充的内容,反而部分成为了一些小说的选材基础。
最后,希望你用你自己的方法,打开阅读《三国志》大门的钥匙!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